過度負責的領導者,反而會拖慢團隊的成長
- 10月31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11月11日

我曾效力於一位 “極度負責” 的領導者。每到每週例會,他總會堅定地說:“事實上,我們沒能達成目標,這是我的責任。” 他滿心以為,這樣的表態能贏得團隊的信任與忠誠。
起初,我也深感他的謙遜。這不正是領導力的直觀體現嗎?謙遜、坦誠、勇於擔當 —— 這些特質向來被視作強大領導力的代名詞。它們能讓團隊成員感到安心,傳遞出 “犯錯不會受到懲罰” 的積極信號。但隨著時間推移,一個問題逐漸顯現:他的團隊並未因此變得更強大,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毫無提升。事實上,團隊一直停滯不前。每一季度的收尾都如出一轍 —— 相同的道歉、重複的結果,始終沒有實質性的改變。
這正是矛盾的核心所在。在某個臨界點,“負責” 會從真正的擔當異化為自我中心。當領導者頻頻開口說 “這是我的錯”,他們自認為是在展現無私,實則讓自己成為了所有事件的焦點。每次 “道歉式演講” 結束後的掌聲,不僅是對謙遜的讚賞,更在一次次強化 “領導者纔是英雄、是支撐一切的核心” 這一認知。
當領導者始終佔據舞臺中央,整個組織也會變得脆弱不堪。領導者包攬所有錯誤時,團隊成員便會下意識地後退。他們不再主動承擔責任,因為領導者已經搶先認領了所有問題;他們不願冒險嘗試,因為深知即便出了差錯,老闆也會出面兜底;他們在創新面前猶豫不決,因為潛意識裡清楚,無論結果如何,聚光燈最終都會再次投向管理層。
這就形成了一種更為隱性的 “微管理”。它不同於傳統意義上對細節的掌控,而是對 “敘事權” 的壟斷。傳統微管理者堅信所有成果都依賴於自己,因此會插手每一個決策;而 “過度負責” 的領導者秉持著同樣的核心信念 —— 他們不干涉具體細節,卻主動扛起每一次失敗,承受所有壓力。無論形式如何,最終的結果都是團隊喪失了承擔責任的能力。
對領導者而言,這樣的行為代價慘重。當你揹負起所有責任,職業倦怠只是時間問題。長期下來,你會逐漸孤立自己,不再信任團隊能夠交付合格成果,進而陷入 “承擔更多責任→更深度介入工作→身心更嚴重耗竭” 的惡性循環。最終,組織會完全依賴你維持穩定,形成 “沒有你就無法運轉” 的文化 —— 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。
真正的責任感,理應另有模樣。它不是讓你成為 “為所有事情負全責” 的英雄,而是建立一個共享責任、共同成長的系統。優秀的領導者會將焦點從 “個人追責” 轉向 “集體學習”。他們不會說 “這是我的錯”,而是會引導大家:“讓我們一起弄清楚問題出在哪裡。” 隨後,他們會自我反思:“我創造了怎樣的工作環境,讓團隊形成了錯誤的認知,進而產生不當行為,最終未能達成預期目標?” 這樣的轉變能徹底改變局面 —— 它讓團隊全員參與其中,而非將重擔集中在一人身上;它分散責任,而非壟斷責任。
當你做出這樣的轉變,團隊成員自然會主動挺身而出。他們能從錯誤中汲取經驗,感受到被授權與信任,進而成長為主動擔當的個體。久而久之,組織將不再依賴任何 “英雄” 來維繫成果,你所建立的,會是一個能夠長久穩定運轉的體系。
一個殘酷的事實是:如果你的團隊在你缺席時就無法正常運作,這並非你價值高超的證明,而是你尚未建立起真正的組織活力。領導力的真諦,從來不是成為所有成功與失敗的核心,而是打造一種即便你不在現場,組織依然能蓬勃發展的文化。
文化觀察區
對於 “過度負責” 這一現象,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職場文化的塑造邏輯。AI 新創公司 Cursor(估值近百億美元)推行了 “辦公室脫鞋政策”,而採用類似規定的並非只有他們 —— 目前已有 25 家新創公司跟進,有的進門提供拖鞋,有的甚至為員工補貼購鞋費用。
你或許會不以為然,認為這不過是現代版的 “辦公室乒乓球桌”—— 又一種流於表面的企業福利,目的只是讓員工覺得工作更有趣,從而停留更久、抱怨更少。
但換個視角來看,這些政策的意義或許不止於 “舒適”。有時,它們是一種刻意挑戰傳統職場規範的行為,試圖重新定義 “專業” 的內涵,打破長久以來人們對 “工作應有模樣” 的固有認知。
領導者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是:“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工作體驗,讓員工建立起怎樣的信念?” 要知道,體驗塑造信念,信念驅動行動,行動創造結果。
“脫鞋政策” 看似瑣碎,但它背後的深層意涵纔是企業文化的核心。領導者是想通過它營造 “家的歸屬感”?還是想借此宣示 “過時的規範不再能定義專業”?又或者,這只是一種表面的創新,用來掩蓋深層的文化問題?
政策本身並不重要,其背後的意圖纔是關鍵。如果這些行為無法與企業希望員工形成的核心信念相連結,那麼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果就只能聽天由命。我十分好奇,這些公司的領導者,究竟會如何詮釋這樣的 “文化體驗”。
領導者應該思考的問題是:
「我們希望透過這個體驗,讓員工建立起怎樣的信念?」
“脫鞋政策” 看似瑣碎,但它背後的深層意涵纔是企業文化的核心。
領導者是想通過它營造 “家的歸屬感”?還是想借此宣示 “過時的規範不再能定義專業”?又或者,這只是一種表面的創新,用來掩蓋深層的文化問題?
政策本身並不重要,其背後的意圖纔是關鍵。
如果這些行為無法與企業希望員工形成的核心信念相連結,那麼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果就只能聽天由命。我十分好奇,這些公司的領導者,究竟會如何詮釋這樣的 “文化體驗”。

關於Culture Partners
Culture Partners(前身為 Partners In Leadership)成立於 1989 年,創始人是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《奧茲原則》(The Oz Principle)及《文化改變,遊戲改變》(Change the Culture, Change the Game)的作者。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