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導的三大核心原則
- 10月31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11月12日

Ken Blanchard 著
偉大的領導,源於一顆真誠的心。
我們始終相信,正向成果從不會偶然出現 —— 它離不開優秀領導的推動。當事情進展順利,背後必然有一位優秀領導者在統籌引領;反之,若結果不盡如人意,原因往往也出在領導層面。因此我們常說:“一切,始於領導。” 作為領導者,你需要為所有結果負責 —— 無論好壞。
以下是我們將在課程中分享的 “以心為本的領導六大原則” 中,前三項原則的核心精髓。
原則一:領導是一種夥伴關係
許多人晉升為主管後,常會陷入威權式、指令控制型的思維模式。這種 “自上而下” 的領導方式,或許源於他們早年從父母或老師身上習得的相處模式。在這類領導者看來,自己的職責就是明確告知下屬 “該做什麼、怎麼做到、為何要做”。
但研究數據明確顯示,當下屬獲得決策授權、被鼓勵主動擔當時,整個組織的運行效能會大幅提升。請記住: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智慧,能超越團隊集體的智慧。當領導者與團隊共同設定目標、攜手分擔責任,最終取得的成果,遠非獨自承擔一切所能比擬。
最優秀的領導者深諳 “信任是合作的基石”,始終與團隊並肩前行。他們清楚知道:領導不是 “對人發號施令”,而是 “與人協同成事”。
原則二:優秀的領導者,懂得「抓對事」
多年來我常說:如果我所傳授的知識只能保留一個核心概念,那一定是 “抓人做好事”。
回溯到 1960 年代,我剛開始研究領導力時,當時的主管普遍被定位為 “尋找員工錯誤的人”。他們的日常工作模式是:檢查績效、挑出問題、責備員工、要求改進,隨後便不再跟進,直到下次員工再犯同樣的錯誤。在我看來,這樣的環境根本無法激發員工的積極性。
我成長的過程中,即便犯錯,父母也從不會讓我自我苛責。比如我的籃球隊輸球時,他們總會安慰我:“你已經盡力了。” 他們願意傾聽我的想法,用關愛與鼓勵引導我成長。
也正因為這樣的成長經歷,我領悟到:讚美他人,不必等到對方完全做對事情,在他們 “大致走對方向” 時就該不吝肯定。沒有人必須做到完美,才值得被認可。當下屬朝着目標穩步前進時,要及時給予讚賞與鼓勵;若有人在途中遭遇挫折,不妨耐心傾聽他們的困難,主動詢問:“我能如何幫你重新回到正軌?”
原則三:領導即是愛
人,是神聖的存在,而引領他人,是一項神聖的責任。最優秀的領導者深知這一點 —— 他們放下自我,以服務型領導者(Servant Leaders)的姿態,用愛與尊重對待每一位團隊成員,喚醒每個人內心的最佳潛能。
而缺乏愛的領導者 —— 也就是我兒子 Scott 所說的 “脾氣暴躁的 CFO 型領導”—— 則將人視為 “必要的資源”,而非 “有價值的生命個體”。在他們眼中,員工就像棋盤上的棋子,只是為了達成目標而被操控的工具。這種領導方式或許能在短期內看到成效,但長期來看註定失敗。因為只有當人們感受到被尊重、被重視時,才能創造出可持續的成果。
我們公司的董事之一 Pam Kemp,就有過一段相關的經歷。她此前任職於另一家公司時,有獵頭邀請她來面試 Blanchard 的職位。面試中,她問我們的副總裁:“請談談你的團隊吧。” 副總裁立刻滿懷熱忱地回應:“我愛我的團隊!” 接下來的幾分鐘裡,他滔滔不絕地分享着對團隊成員的欣賞與感動,語氣真摯而誠懇。那天晚上,Pam 對丈夫說:“我想在這樣一位懂得關愛團隊的主管手下工作!” 最終,她選擇離開原公司,而我們也因此收穫了一位珍貴的合作伙伴。
或許你會覺得,“以愛領導” 過於理想化。當員工表現不佳、公司財務成果不及預期時,怎麼能用如此 “柔軟” 的方式去應對現實的挑戰?
答案其實很簡單:無論發生什麼情況,都以關懷、坦誠與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。這正是 “以愛領導” 的本質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種領導方式會產生 “倍增效應”—— 團隊成員會潛移默化地模仿領導者的行為,將關懷與尊重傳遞給身邊的人。最終,整個組織會形成一種安全、包容、被看見、被肯定的文化氛圍,讓每一位成員都對企業使命充滿熱忱。
這份熱忱還會進一步感染客戶與消費者,讓他們成為企業的 “忠實粉絲”,甚至主動在社交媒體上向親友分享對品牌的喜愛,進而推動企業實現長久的繁榮。
我的妻子 Margie 曾完美地總結這一切:
「領導不是關於愛——領導本身就是愛。 愛你的使命,愛你的人,愛你的顧客, 也要足夠愛自己,懂得讓出空間, 讓他人得以發光。」

關於Blanchard
Blanchard® 是領導力發展、諮詢和輔導方面的全球領導者。40多年來,Blanchard與組織合作,最大化個人成就和組織績效——帶來可衡量的進步和真正的轉型。Blanchard的 SLII® 是全球首選的領導力模型,為全球超過10,000個組織賦能激勵人心的領導者。Blanchard還透過靈活的交付模式提供一套屢獲殊榮的解決方案,以滿足客戶和學習者的特定需求。



留言